- 京津冀殡葬行业盛会
- 国际性交流交易平台
- 超强势媒体传播阵容
行业新闻 » 邢台市南和区推动农村公益性公墓服务全覆盖

2019年7月以来,邢台市南和区以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推进绿色殡葬改革,下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先手棋”,目前已建设区级殡仪馆和区乡村三级公益性公墓123处,完成了115个老旧陵园和6.1万个老旧坟墓标准化“瘦身”。

科学谋划以人为本,确保推进好

尊重群众意愿、制定有效措施,保证工作顺利推进是前提。启动之初,确定“三定思路”:定方案,立足群众“逝有所安”“入土为安”意愿,充分调查了解全区丧葬习俗、散埋乱葬情况,实地学习借鉴山东沂水等地先进经验,结合上级要求、反复论证,制定《推进绿色殡葬改革工作三年工作计划》《推进绿色殡葬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定机制,坚持“全域推进、分步实施、长效施治”原则,构建“区委政府推动、乡村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明确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实施标准和操作办法,压实责任分工,全面全域打开工作局面。定措施,将绿色殡葬改革作为三级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区委、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实地调度,现场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宣传引导转变观念,确保落实好

营造浓厚氛围、转变思想认识,推动传统观念变革是关键。突出“三个重点”:党员率先垂范。坚持正面引导、典型带动,充分发挥乡镇干部、农村党员和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的表率示范作用,全区7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218个行政村的6400余名党员干部全部签订承诺书,为广大群众做好示范。走好群众路线。通过区融媒体中心、“道德红黑榜”等载体,借助“三下乡”“文化七进”等文艺汇演活动,利用悬挂条幅、发放倡议书等形式,算好、算透、算清现实效益、长期效益、综合效益“三本账”,全方位提升群众对殡葬改革的知晓率和认可度。树立文明新风。将绿色殡葬改革纳入村规民约,推行以“厚养礼葬”和“追思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丧事礼仪改革。简化丧葬流程,提倡“当日葬”,原则上不超过两天。目前,绿色殡葬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基本实现死亡一例、火化一例、公益性公墓安葬一例。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建设好

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有效应对,加速项目建设是基础。坚持“三个原则”:采取老事老办法,对部分村庄已有老旧陵园和散坟进行“瘦身”,将修整后腾出以及剩余的土地,按照5年内需要的公墓数量、占地亩数建设公益性公墓,剩余土地先种植经济作物,待需要时再建设。推行新事新规定,对没有陵园的乡村,按照每2万人一处公益性公墓标准建设,原则上不低于10亩,满足10年的使用需求。实施奖补高规格,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新建公墓乡镇,每亩给予10-12万元的补助。对每个乡镇前10个按要求完成“追思会”、实行火化且到公益性公墓安葬的,奖励事主3000元;对实施搬迁并恢复耕地的,进行一定奖励并免费提供安葬墓位。

明确标准扩面提质,确保管理好

确定标准、一以贯之,提升管理水平是根本。把握“四项标准”:明确公墓标准,按照“集约化、园林化、生态化”原则,单穴不超过0.5平方米,双穴不超过0.8平方米,每亩不少于200套;地上不留坟头,全部采用卧碑,长宽厚分别控制在60厘米、50厘米、15厘米;墓穴前设置硬化通道,墓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并设置公共祭祀区、防火设施等,由属地乡镇管理人员对公墓进行统一管理。扩面使用标准,主要为南和籍的居民使用,同时接受祖籍南和的在外人员回乡安葬和定居南和的外来人员安葬。提升配套标准,投资2600余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6038平米的殡仪馆和骨灰堂,火化区具备年火化遗体3000余具的能力,实现了遗体告别、火化、骨灰寄存、安葬祭祀一条龙服务。严格管控标准,规范丧葬秩序,成立丧葬环境治理执法大队,全面整治和规范殡葬秩序,严禁耕地新增坟头以及城乡街道、公共场所搭建灵棚等行为,全面消除丧葬陋俗。

通过抓实抓细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推进、建设、管理、使用四大环节,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好处。经济上,绿色殡葬改革后,公益性公墓墓穴使用等7项费用3年内全部由区财政承担,区财政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即可节省群众丧葬开支7000余万元。土地上,采用集中式公墓安葬取代土葬,每年殡葬用地从34亩减少至5.7亩,通过标准化“瘦身”、就近迁坟,全区已累计节约腾出耕地800余亩。生态上,小骨灰盒取代大棺木,全区每年可节约木材2300余立方米,“小坟头”彰显了“大民生”。

点时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据海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