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消息,不知该喜该忧:过去备受社会边缘化殡葬行业渐成“肥差”,以至有了进一些殡仪馆工作比考大学还难之说。殡仪馆,这个昔日不为人注意的“清水衙门”,已变成行业不正之风盛刮、人民群众意见很大的“腐败热点”。近日,新华社的报道揭露了殡葬业务中存在的一系列乱象和公职人员腐败问题。据报道,年初至今,至少12名殡仪馆馆长、副馆长或原馆长被查,至少6名县殡葬管理所所长、副所长或原所长被查,这些问题不仅侵犯了民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凸显了殡葬业反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从骨灰盒的高毛利率,到新花、纸棺等殡葬物品的非法获利、再到假尸体证明的制造殡葬业的腐败行为层出不穷。例如,骨灰盒的毛利率轻易超过50%。而一些殡仪馆通过设置霸王条款,限制商户自带骨灰盒,以此增加收入。中国新闻周刊在近日发布的深度报道《多地披露殡葬领域腐败案件》中披露了殡葬行业内的一系列腐败问题:一位在殡葬领域工作四十余年、曾担任某殡仪馆馆长的蒋震(化名)说,殡仪馆是馆长负责制,负责一切人财物。殡仪馆本属于服务业,但是在基层,尤其是县里,殡仪馆多是一两家,客观上使殡仪馆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地位相对重要。腐败的途径很多,蒋震表示,一是殡葬用品如何进入殡仪馆,生产殡葬用品的厂家很多,但要让殡仪馆采购厂家的产品,那“都要进贡”。即使千辛万苦进入殡仪馆,殡葬用品也不一定会卖得出去,殡葬用品生产厂家还要给业务员提成,让其为殡葬产品尽力推销。他提到,殡葬用品进入殡仪馆如何定价也是猫腻之一,物价监管部门规定,销售价不能超过成本价的30%,那么殡仪馆馆长可以和殡葬用品生产厂家联手将殡葬用品生产成本做高,从而获取高额收益。他举例说,如果一个骨灰盒成本价260元,他们可以联合将成本价弄到500元,这多出来的就是超额利润。蒋震还补充说,现在殡仪馆采购殡葬用品都需要走采购招标,但是招标程序往往形同虚设,几乎都是内定。产品好价格低的殡葬用品未必能进入到殡仪馆的销售货架上。二是殡仪馆设备采购,比如火化炉,有三五十万一台的,也有一两百万一台的,这就有操作空间。殡仪馆馆长有订货权,订谁的货、订多少台,馆长的话语权分量极重。再有一个就是殡仪馆基建工程。殡仪馆可以搞绿化、美化,还可以搞炉子维修、设备维修、汽车维修,这些都是捞钱的途径。有的殡仪馆还会有自己的“小金库”。另外,蒋震还提到,目前殡仪馆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事业性质,一种是国企性质,一种是民营企业性质,但现实中还会有民营企业承包国有殡仪馆等多种形式。该篇报道最后强调,殡葬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对于殡葬反腐,应对关键少数,比如殡仪馆馆长等负责人员加强监管,及时开展警示教育,有必要对殡葬行业腐败乱象进行整治。《人民政协报》(2024年08月08日第05版)发布点评:殡葬领域贪腐高发,根源在于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情况多年难以改变。殡葬工作关系民生,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构建全方位监督网络,从源头上遏止和打破殡葬业的黑色利益链。《工人日报》8月8日发表题为《对群众身边的“白色腐败”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的文章。文章说,种种收费乱象是当下一些地方殡葬服务公益性未能充分体现的一个缩影。究其原因,殡葬行业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监管仍然存在“多龙治水”难题,有些地方殡葬领域“政企不分,管办不分”……这也给了“白色腐败”以滋生土壤。此外,普通民众对殡葬服务相关产品的成本缺乏了解,在“死者为大”的观念下,每个家庭都希望把逝者的“最后一程”办得体面,这也给了一些殡仪服务“趁火打劫”之机。文章最后强调,每一起殡仪馆乱收费事件曝光后,不应只是处理相关涉事人员,而是要追根溯源,进行监管层面的追问与反思。打击“白色腐败”,应根除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不让“冷衙门”成为监管死角;应对服务和收费制定指导标准,推动殡葬服务价格公开透明,无论是基本服务项目,还是定制化自选项目,都要向消费者进行公示,不断挤压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红网8月8日发表评论文章《加大殡葬领域反腐力度,缓解民众“死不起”焦虑》。文章指出,殡葬服务的高收费、乱收费表面上来自殡仪馆,其根源还在民政部门。没有市场竞争的殡葬服务,再加上监督疲软、管理混乱,殡葬服务怎能不成为“暴利行业”?而收入丰硕财力充裕的殡仪馆,又成为民政部门乃至个别官员的小金库、提款机,造就了殡葬管理的腐败“蛀虫”。文章强调,在我们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殡葬改革的同时,也需要加大殡葬领域的反腐力度,这样才能缓解民众“死不起”的焦虑,进而增强幸福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昨天(14日),中国甘肃网在发布的《“殡仪馆8个花篮万余元”,调查一个月为何无下文?》文章对上个月济南市殡仪馆8个花篮收费13800元”的话题进行了分析评论,文章说,200元左右的花篮,到了殡仪馆就变成了1200元,被加价600%,让人触目惊心。自主定价,岂能漫天要价。与市场进行简单的比较、核实,就可以知晓“8个花篮收费13800元”的真相,调查一个月为何无下文?个中原因,确实耐人寻味。或许,此前官方表态的“高度重视”和调查,只不过是为了平息舆论的“障眼法”,实质则采取“拖字诀”,让公众在长时间的“调查中”逐渐淡忘此事件,最终不了了之。说到底,殡葬服务高收费的背后,牵涉了多方的利益,调查方也许也是利益的一方,“自查自”当然不会有实质性的下文。而此事件一旦揭开“盖子”,动了多方的奶酪,不仅会得罪相关利益方,或将掀起更大的负面舆情,这是调查方不想看到的后果,于是只好选择“拖”下去。文章认为,整治殡葬服务高收费乱像,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应以此事件为契机,尽快调查公布背后的真相,彻底斩断附着在暴利上的利益链,同时,民政、物价等部门加大对殡葬服务项目日常监管力度,严格规范殡葬服务收费,乱收费发现一起严惩一起,让其收费标准回归合理的轨道,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从而破解“死不起”的现实问题,切切实实减轻民众的负担。人民网曾在《殡葬业,让腐败在阴间延续?》文章中指出,我国殡葬服务价格方面的混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垄断为暴利提供了便利,一些人在办丧事时的互相攀比助长了“殡葬暴利”,我国关于丧葬服务方面的制度还不太完善等等,但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显然是直接原因。因此,要遏制暴力“殡葬经济”,就要打破“黑色垄断”;要打破“黑色垄断”,就要打破行业的行政保护;要打破行业的行政保护,就要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因为“殡葬经济”的暴利不仅仅表现在成本和价格的悬殊上,还表现在人们在这种特殊消费上的无可选择。政府以法制手段介入殡葬行业的监管,而不是把它当作肥肉不撒手。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止和打破“殡葬经济”时代的“黑色垄断”。生老病死,皆是民生大事。殡葬服务与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殡葬服务价格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能让老百姓的身后事成为糟心事,不能让“死不起”“葬不起”之类的调侃变为现实。(全文完)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红网、中国甘肃网、人民网等综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