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18日至28日,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总结新中国殡葬改革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进一步做好殡葬工作的政策和方向。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到会并讲话。民政部部长程子华在开幕会上讲话,民政部副部长张邦英作了《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努力》工作报告,民政部副部长李金德在闭幕会上作总结讲话。会议明确了殡葬改革的方针:“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要节俭办丧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统一认识、明确方向的重要作用。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政厅(局)长、殡葬业务处长和殡葬管理、火化设备研究单位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在殡葬改革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自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签名信导实行火化、不留遗体、不建坟墓,推行殡葬改革以来,第一次召开的全国殡葬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文革”结束后、民政部恢复成立不久召开的,具有拨乱反正的作用。这次会议提出了殡葬改革的新目标和新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殡葬改革工作。
本公众号刊发第二篇《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在全国殡葬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旨在重温历史,汲取智慧,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推进新时代殡葬改革事业。
同志们:
全国殡葬改革会议已经开展了六天。程子华同志在会议开始的时候讲了话,张邦英同志作了工作报告,会议还总结交流了经验。我看了几期简报,同志们对殡葬改革工作都很重视,讨论热烈,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和意见。我认为这次会议是开得好的,是及时的,对今后的殡葬改革工作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同志们!在最近召开的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赵紫阳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我国国民经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财政上基本做到了收支平衡,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而且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使我们有了一套好的方针、政策,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克服乱碰乱撞,避免这样那样的错误,主要是避免左的错误。赵紫阳同志在这次人大会议上的报告特别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10亿人民安定团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而且每年生活都有些改善。做到这一步很不容易。尽管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我们工作中也有不少缺点,但总的情况是越来越好。这是我们大家都看到的,也是外国报刊所承认的。这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的殡葬改革工作,和其他战线的工作一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殡葬改革的方向日益深人人心,人民群众破旧俗、立新风、实行新的丧弗习俗的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我们的火葬事业从小到大,从城市到农村,逐步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现在,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和30%的县实行了火葬,不少地区火葬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习俗。列宁讲过,只有习惯了的东西,才是最巩固的东西。这说明破除旧的风俗是不容易的,也说明树立新的风尚,使它成为人们的习惯,也是不容易的。对这两个不容易都不能够低估。所以,我说火葬这样一个新的事物、新的习俗,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习俗,没有说已经成为人们自觉的习俗,我们搞改革才有20多年嘛,要真正成为人们自觉的习俗,成为生活中最巩固的东西,我们还要继续努力。随着火葬事业的发展,我们建立了许多殡葬管理机构,建设了一支残葬改革工作队伍,其中涌现了不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这些同志不怕脏,不怕累,勤勤恳恳地工作,为殡葬改革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在目前未推行火葬的地方,他们在改革土葬、移风易俗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绩是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取得的,同时也是与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殡仪职工的努力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战斗在全国殡葬战线上的广大职工同志表示亲切的慰问!
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工作上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问题。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封建思想和旧的习惯的影响很深,加上社会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当前在许多推行火葬的地方,土葬回升,火化率下降;旧的丧葬习俗和封建迷信活动在很多地方盛行起来;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大办丧事的不良风气在蔓延。这不仅发生在一些群众身上,而且一些领导干部也在那里带头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许多同志认识模糊,不敢理直气壮地去抓,不敢大胆地去管,表现得软弱无力。这是需要认真加以重视和解决的。毛主席说,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丧葬上,大家都看得清楚,就是有些同志对丧葬改革不热心,甚至个别同志不是带头改变风气,在那里带头搞铺张浪费,大办丧事,这是很不应该的。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做好残葬改革工作,张邦英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他讲的意见我是同意。当然,同志们说还讲得不够,这句话我也同意。张邦英同志的好意见再加上同志们的若干补充,就使得我们的会议开得更好,更生动,说明我们的会议重视大家的意见,是走群众路线的。我在这里再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必须坚持殡葬改革的方向。殡葬改革,就是在丧葬问题上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我们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如果光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不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不行的。现在我们有的同志光注意物质,不注意精神,结果成了一切向钱看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要讲物质,要讲思想,要在今后若干年内,不仅要使我们的产品大大丰富起来,而且要使我们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还要培养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实际上就开始了。现在和过去的区别如果只拿发展程度来说,就在于“高度”二字。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科学等等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我国经历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文化长期以来比较落后,在丧葬习俗方面也不例外。殡葬改革就是要在丧葬问题上破除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给人们的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就是在丧葬问题上树立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在今天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形势下,如果我们在丧葬问题上不进行改革,如果我们还允许搞封建迷信活动,让社会上那些旧的丧葬习俗和不良风气自由泛滥,这不仅与我们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任务不相适应,而且也会对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
毛主席指示我们:“移风易俗,改造国家。”这个指示过去、今天和今后都是正确的,都是我们要坚决执行的。当然,我们要正确地执行。过去我们犯过的强迫命令的错误不要再犯了,那种放任自流的错误,当然我们也不赞成的。丧葬改革,实行火葬,这是移风易俗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毛主席亲自提倡的。我们必须把推行火葬这个殡葬改革的方向继续坚持下去,在有条件实行火葬的地方,都要积极地、有计划地推行火葬,提高火化率。而在那些尚未推行火葬、地广人稀的地方,要改革土葬,管好土葬。同时,要提倡节俭丧事,坚决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反对铺张浪费。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和殡彝改革进行的情况来看,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我们殡葬改革的方针应当是:坚决依靠群众,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要节俭办丧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群众路线是我们工作的基本路线,不论什么都要走群众路线。殡葬改革关系到千家万户,更必须这样做。我们应当采取各种可行的方式方法,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殡葬改革的觉悟;遇事和群众商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觉悟程度,坚决依靠群众去办。既要坚定稳步地推行殡葬改革,又不犯命令主义,我们的工作才能取得顺利进展。
三、在党的领导下,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殡葬工作的领导,这是搞好殡葬改革工作的关键。各级政府领导同志要充分认识殡葬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工作列人议事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工作来抓。这次会议上各地反映的情况说明,凡是哪个地方的领导重视,抓得紧,哪个地方的殡葬改革工作就顺利开展,就做得好;凡是哪个地方的领导不重视,抓得不紧,哪个地方的殡葬改革工作就难以开展,就做得差。各地民政部门是殡葬改革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做好殡葬改革工作。要经常讨论研究这项工作,要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调查解决殡葬改革中的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同时,要搞好火葬场的整顿,搞好火葬场领导班子的建设,改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火葬场在殡葬改革中的作用。要加强殡葬职工的政治思想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技术水平,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从实际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党和政府所属的各个工作部门,也要重视殡葬改革工作,要在宣传和组织工作等方面积极支持配合。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宣传机关,要对殡葬改革工作积极进行宣传,表彰殡葬改革工作中的好人好事,批评在丧葬问题上出现的不良风气,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一种强有 力的移风易俗、实行殡葬改革的社会舆论,促进殡葬改革工作的不断发展。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整个社会的舆论还很薄弱,很不够。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央同志认为,明年,要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件事大造舆论,各方面各条战线都来讲,都来做。过去,毛主席经常讲思想领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他说,加强思想工作,是我们发动群众、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中心环节,又说政治思想工作是我们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很长的时期,他一直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对于我们革命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要两手抓。但是要做好这些,思想领先的原则不可放弃,要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现在我们搞精神文明,不首先抓思想政治工作,不大造舆论,那么,就不能给人民以强烈的印象,就不能动员大家起来搞移风易俗,建设精神文明。所以,要大造建设精神文明的舆论,使这个重大的任务能够家喻户晓,深人人心,动员广大群众、广大干部和广大党员都一起来搞。殡葬改革既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里面的一项具体工作,同样也要有强有力的舆论。不然,就弄不动那个旧的习俗。现在农村,有些丧葬非常铺张浪费。我在湖南看到一个送葬的队伍,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前面是学校的洋鼓号;后面是阴阳道士,吹吹打打,中间孝子披麻戴孝,棺材后面是送葬的家属队伍、亲友队伍,摆了一溜子。普通的老百姓办不到这个样,是我们的干部搞的,这带了一个什么头?坏头,不是好头。有两笔账,一笔是白喜事帐,谁家老人死了,五块,十块;一笔是红喜事帐,结婚,这两种都不得了。一两块钱拿不出来,我问青年工人结婚拿多少?至少是五块!今天是小王结婚,十块;明天老张结婚,交情少点,五块钱不够就借账。青年人都在结婚年龄,这样一个月,有的借了好多债。所以,一定要有强大的社会舆论,搞建设精神文明,搞移风易俗。
四、广大干部、共产党员要在殡葬改革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殡葬改革工作,是破千年旧俗,立代新风的斗争,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真正搞好这件事情,没有广大干部、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是不行的。群众中有这样一句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看的党支部。”我们的干部、党员的一举一动,对群众都有影响。要我们的干部、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在殡葬改革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那么,群众就会跟上来,就会把殡葬改革工作推向前进。相反,如果我们的干部、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不在这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而是大办丧事,就会给旧的丧葬习俗和丧葬上的不良风气的蔓延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那些在丧葬上大搞铺张浪费、挥霍财物的党员、干部,要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要给以必要的纪律处分。当然主要是批评教育,个别的实在突出的,要给以纪律处分。
同志们!这次会议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以后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进一步扎扎实实地做好殡葬改革工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