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性殡葬行业盛会
- 国际性交流交易平台
- 超强势媒体传播阵容
行业新闻 » 我理解的入土为安

其一,灵魂安。

在早期人类时代,人死弃于原野,与动物处置同类也没有什么区别。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懂得人与动物的区别,把活人和死人分开,把生与死分开,产生人死后到另一世界生活的灵肉可以分离的灵肉二元观。一抔黄土将逝者掩埋,一座坟墓就是他在阴间的家园。就是逝者安息的另一个世界。灵魂升天,肉体入土,天人合一,回归自然。传承着对人类自身和来世美好的祝福。也给生者一个心灵感应的慰藉。

其二,孝子安

上古时代父母死了,子女便把尸身弃置于山沟。后来子女们看到父母遗体遭兽咬虫叮,内心感愧,于是将尸体掩埋。司马光《葬论》说“葬者,藏也。孝子不忍其亲暴露,故殓而藏之”。没有能力给故去的双亲置办寿衣棺木安葬,简直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是最大的不孝。《二十四孝》有董永卖身葬父感动仙女下凡的故事。汉代开始的“丁忧”制度,是官员在父母或其他尊长去世后,必须暂离公职,回籍守丧三年的。

守孝三年,不分贵贱身份地位。在三年守孝期,家中不能贴对联、不能结婚、不放鞭炮、不穿红、不戴绿、拒绝不良嗜好。为官的要回原籍为民,重臣需“夺情起复”。皇帝结婚也要经过皇后同意。

这里特别提到的是古代皇帝的丧葬,大肆挥霍,大兴土木,那对百姓是一种灾难,而不是心安了。

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是一位仁孝之君,他也特意强调在自己去世之后,陵墓不必太过华丽,希望可以为百姓做更多的事。

如今,守孝三年的确过时了,它却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无论是时代如何更替,孝道永远不会过时,传承孝道不必拘泥于形式,而在于继承它的内涵精神,更在于发自内心的感念和缅怀。

其三,生命安

土葬成为我国最普遍的殡葬习俗,与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识密不可分。中原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本,并由此形成生命从泥土出来然后回到泥土中去的观念。人死葬入土中,正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始与轮回的认识相契合。长眠于大地母亲的怀抱,是最踏实的归宿。天地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生命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其四,长念安。

俗话有说对逝者的侍奉祭奠“是当活人的眼目”,这也是有道理的。血缘至亲骨肉分离是最最让人悲恸欲绝的!无论生前多么孝顺,活着的人也感觉自己对逝者做的不够,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有对父母照顾不周的愧疚,有“今生再也不能相见”的悲恸,所有的百感交集就靠这种安葬来弥补。以后漫长的日子里,这座坟茔就成了思念的寄托之地。

俗话说“活着盼生日,死了盼忌日”。后人在逝者的忌日和清明盂兰节寒衣节,到死者坟前烧纸钱寄哀思。子孙大喜添丁金榜题名仕途升迁都要到祖上坟前报喜,所谓的“祖坟上冒青烟”,荣光耀祖。

其五,后代安。

中国人的阴宅文化源远流长。据说阴宅的风水直接影响一个家族的兴衰。从无形的方面说是祖上的荫德护佑了后代的福德。能为先祖寻找到一处风水宝地来作为安息之所,也能庇护后人。古人认为将祖先安葬在绝佳的风水宝地,必能带给子孙后代吉祥如意,反之,如果风水不好,后人轻则诸事不顺,重则噩运不绝、家庭破裂。墓地周围的环境墓地内部的布局等等都在风水之列。

其实这些都不足取的!

真正能让祖上安息后代平安的是活着的人好好活着,做人做事不违背公序良俗,对得起自己良心,那才真正活得心安。


(转载自网络)


北京昆妙会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据海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