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贵有“四德”,指人在社会上要具有社会公德,在家庭中要具有家庭美德,在单位里要讲究职业道德,为人处世还要展示个人品德。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职业活动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中国人还非常注重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人的第二个身份证,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需要个人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革新、自我完善。
1.“奉死敬生”的内涵
《荀子·礼论》曰:“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认识生死是殡葬业的基本要求。殡葬职工要了解生死的含义,思考殡仪活动中如何体现生死一体。在遗体接运、整容和火化中要安置肉体生命;在追悼会等殡仪礼仪中要关注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关注社会交往圈子,聚集他的血缘、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等群体一起追思告别。祭祀活动能让人们免于文化意义的死亡,“祭如在”,让后人记住缅怀。
奉死敬生是将生死一起考虑,殡葬业在对生命充满敬畏之心的前提下,以侍奉、供奉之心和慈悲之心对待参加殡仪活动的来宾,让生死在殡仪活动中得到融合与记忆。奉死在前,因为殡仪是因人的死亡才发生的,只有慎终才能善生;敬生在后,死亡以及由此展开的殡仪活动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及价值,所以应敬重生命、热爱生活。敬生是奉死的必然要求,因为无论是安葬还是祭奠,殡仪活动都是活人做、活人看。敬生是奉死的终极追求,因为敬生,所以记录并尊重每个人的生命轨迹,让他的文化生命、精神生命长存。
以“奉死敬生”作为职业道德表明,对外来说,要敬重客户,珍视生命价值,恭敬地供奉相关的纪念物,并且在其生命的终点,穷尽所能,提升精神价值,让人记住、创造、传承精神价值,使人类文明不断滋长、生长,使殡葬业成为生命传承的事业、生命生生不息的动力。对内来说,殡葬从业者应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关于生命的事业,对生命发自内心地敬畏,认真工作,热爱生活,奉献自己,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为殡葬事业奉献自己。
2.殡葬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内涵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会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在学习和培训时注意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从事殡葬职业的人要有“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服务理念以及“民政为民,为民解困”的思想道德素质。
(2)责任感、事业心和吃苦精神。殡仪服务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在人生终点站,给逝者尊严,让他干干净净、安详地离开,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所有人的尊重,因为死亡是每个人的人生必经之途,不能草草了事。殡仪服务人员要有维护人类尊严的责任感,有服务于生者和逝者的事业心,有从平时的小事做起,培养吃苦耐劳、敢干实干的精神。
(3)专业知识和学习创新能力。殡葬从业人员应该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要精益求精,会学习,善于汲取新知识、新经验,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健康的身心及人际交往能力。殡葬从业人员每天与死亡打交道,工作环境难免压抑,工作要求高,更需要保证自身的身心健康。除积极锻炼身体外,还应该勤于和他人沟通,诚实守信、以诚待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逐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殡仪职业素养要求
殡仪服务人员要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服务细致周到。在遗体接运、整容化妆、防腐冷藏、追思悼念、守灵、火化、骨灰寄存、丧宴等一系列服务上,要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力争零失误。
(2)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殡仪服务工作中得体入时,在仪态、行为及语言上做到规范化,避免因服务行为随意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事故的发生,让客户产生信赖感和尊敬感。
(3)温情服务。怀念、悲痛是治丧者情感释怀的自然体现,殡仪服务人员应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尊重逝者及家属,以尊重的心态、体态和语言服务于客户,体现对生命及人性的尊重,用温情暖化客户悲痛的心灵。
(4)总结工作经验,增长业务知识。殡葬工作复杂,具有社会性,涉及传统风俗、社会心理和道德法律关系,是一项神圣而严肃的工作,这就要求服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4.殡仪职业道德要求
结合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六大工种“殡仪服务员”“遗体接运工”“遗体防腐师”“遗体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墓地管理员”中职业道德和职业守则的要求,奉死敬生有以下具体职业要求。
(1)对逝者讲文明,对生者讲礼貌。奉死敬生总的要求就是对生命的敬重,民政部颁发的《殡葬职工守则》第四条“四、严守职业道德,对逝者讲文明,对丧主讲礼貌”可作为基本要求。
对逝者讲文明,要求殡葬职工要克服对遗体的恐惧、厌恶心理,尊重和爱护遗体(骨灰),动作要轻柔,文明操作。保持遗体或骨灰不受损坏是提供殡仪服务应遵循的第一原则。殡葬从业者要消除喜生厌死的心态,认识死生一体,将逝者看成有生命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物。
对生者讲礼貌,对殡葬业来说,死生一体,要以礼相待,以最大的诚意安葬逝者。对客户讲礼貌是基本要求,因为在殡仪馆办理丧事的客户大都处于丧亲阶段,身心疲惫,他们需要身心的关照,要尊重他们的丧葬习俗,尊重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权,保护其个人隐私,抚慰其心灵。殡葬从业人员应当特别重视以礼待人、以诚待人,在礼貌中加入慈悲关爱的情怀,对所有生命进行真诚的关怀和爱护。
(2)爱岗敬业、勤学苦练。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规范,爱岗敬业既是职责,也是成才的内在要求。
殡葬从业者要加强学习,提高殡仪服务技术含量,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殡葬从业者要掌握供奉的技巧,对遗体和骨灰有科学的认识。
殡葬从业者要尊重逝者,常怀感恩心,供奉已逝人,奉献自己。殡葬从业者每天要和死亡打交道,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任何差错都将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这样兢兢业业的一生的确是奉献的一生,这也是殡葬业的奉献之处、闪光之处。
(3)提高职工文化自信,提升殡仪行业形象。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据调查,殡葬从业人员普遍认为自己从事的行业具有特殊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名声不好,被人歧视。事实上,被别人歧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歧视自己。
殡仪的使命是要使死亡有意义,使生命更有意义。有研究者提出:殡仪活动“让人们借由参与死亡仪式来领悟生命传承的意义,激发出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与自我的责任”,目的就是要“让生命消逝的殡仪之地成为唤起生命觉醒的生命教育基地”。
殡葬从业者应当为自己的职业骄傲,因为他们是生命礼仪师。同时,殡仪从业人员必须还原殡仪的本质,回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种奉死敬生的传统,将殡葬业打造成中华民族的生命文化家园,提升行业形象。
殡葬职工以“奉死敬生”为职业道德,使他人的人生达到圆满。只有每个人圆满善终,优良的家风家道才能传承,中华文化才会源远流长。
(转载自网络)